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抽離

一年多了,離開忙碌的急診生活…

感覺起來學習和研究是需要安定的生活的,或許是自己還沒訓練好可以馬上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現在還是靜如脫兔嗎?) 不過,回頭想想若是還沒把自己抽離在台灣忙碌的生活,大概還是只能上著輪班的生活努力看好每個病人吧… 當然看好病人還是我最終極的目標,我不覺得臨床醫師該把研究和臨床完全分離,除非以後的目標是做個不看病人的醫師… 這不會也不將是我想要或演變成的狀況,但如何取得平衡,也只能到時看著辦吧…

重點還是要偶爾把自己抽離現狀看看大方向,在努力搞懂microarray,或是propensity score的同時,還是要想想自己的定位吧… 雖然軌道是正確的,動力的來源才是這班列車能不能到站的最重要因素吧…

加油!

7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My suggestion is try to participate in a "real" clinical trial, which will help you to practically use the knowledge you learned from the classes as well as get involved in the clinical stuff. In addition to this, you can also do some statistical research using meta-analysis or systemic review on that topic.

    回覆刪除
  3. Thanks. It's also my plan.

    But the thing is a little bit complicated.

    回覆刪除
  4. My professor asks me to do the same thing here. recently, i am writing a systemic review of postprostatectomy incontinence. prof lai, my boss, will have a meeting with me tomorrow. i do think you have done your best. keep going.

    回覆刪除
  5. 你的動力來源是什麼嗎?

    回覆刪除
  6. 哈 我就是那個抽離到不看病人的醫師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的是
    未來的研究絕對不會再是一間實驗的某一小批人就能一路做到底的
    必定是interdiciplinary team work
    台灣在這一點差太多了

    你提到microarray,台灣已經落後在潮流中,光看publication的速度就知道。

    physician scientist將是連結bench to bedside的重要角色
    至於其中的平衡,我也掙扎了很久,甚至到現在,雖然已經有點清楚,但是還是常常會陷入一種懷疑中....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就像現代醫學分工精細一樣吧,
    婦科裡又有婦癌科一樣,急診科是比較習慣要到處consult而不可能一人完成啦,
    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做的進展是更偉大的,但是個人的貢獻可是是更微小的…
    共勉吧…

    回覆刪除